如何在工程教育中融入项目式教学精髓,探索适配多数工科高校的实施路径,打通新工程教育理念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对于办学规模较大的高校,需探索一条契合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脉络及现状的路径,以高水平科研带动高素质人才培养,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项目式教学。”中北大学校长陈钱这样认为。
这份改革理念有着深厚历史渊源,中北大学立校之初便提出“学着做、做着学”的办学理念,为如今的改革提供了历史镜鉴。
近年来,中北大学以“贯穿式、全整合、体系化”的改革理念,走出了一条适配大规模工科高校的项目式教学落地之路。
“五位一体”创新体系 平衡基础与实践
中北大学提出“贯穿式、全整合、体系化”项目式教学改革方案,核心是构建“贯穿人才培养方案、辐射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工程案例教学、注重实践产品交付、自主培养工程师资”的五位一体能力培养体系。
改革以一条项目主线贯穿四年培养方案,辐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制图等公共基础课。新生入学即可选择一个项目,在公共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指导下,带着兴趣逐级进阶完成真实工程项目,最终培养设计创造未来世界的创新能力。这种设计既保持传统课程体系完整性,又融入项目式教学实践性,有效破解了“基础不牢”与“实践不足”的矛盾。

“每个专业设置多个‘贯穿项目’,学生可像选课一样选择感兴趣的方向。”教务部部长王召巴介绍,此举既保障基础理论教学系统性,又通过项目递进激发学生持续探索的兴趣。
锚定“卡脖子”难题 构建递进式项目群
改革的突破口源于真实工程问题。各专业教师团队从行业“卡脖子”难题或重大科研项目中提炼教学素材,设计贯穿培养方案的项目主线。这种以项目发展逻辑为脉络的思路,打破了传统以“单门核心课程”或“某类核心课群”知识体系为框架的惯性思维,探索出更贴合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与学生成长规律的方案。
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其“太阳能供暖系统设计、组装与测试”项目源自国家能源局典型案例,贯穿8个子项目,覆盖从系统调研到企业校验的全流程。

项目设计遵循“成熟一项、实施一项”原则,各专业以3门以上核心课程为基础,构建“理论+设计+制作+测试”的全链条项目群,确保能力培养阶梯式上升。
打破学科壁垒 基础课教师变身“工程导师”
改革的一大创新的是打破学科壁垒,让基础课教师深度参与工程项目:高等数学教师讲解太阳能集热管的微分方程模型,工程制图课指导学生绘制供暖系统组件。

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建立专业教师与基础课教师协同机制。以新能源专业为例,大一《高等数学》课程内容即与项目需求挂钩,专业教师团队为高数教师提供工程背景知识,共同开发教学案例、共命题、共阅卷。

“用二阶微分方程描述集热管温度分布,让学生直观看到数学的工程价值。”参与项目的高数教师表示,简化模型成为课堂教学载体,实现了“学中用、用中学”的良性循环。
三级联动+数据驱动 筑牢改革落地保障
改革规模化推进的背后,是坚实的系统机制支撑。学校构建“校-院-专业”三级推进体系,在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要求54个工科专业全部设置贯穿式工程实践项目,每个项目学分不低于5学分;同时制定课程质量标准,将工程案例纳入教学大纲,开展课程质量评估,带动课程教学整体改革。
技术赋能方面,学校开发“教学运行保障与质量提升AI平台”,实现项目全过程智能化管理。教师通过配套小程序,可线上发布阶段性任务、实时答疑反馈、精准推送学习资源;平台自动记录教学过程数据,形成可追溯电子档案,为教学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资源保障上,推行“专业大类平台+全周期贯通”的整合模式,重点破解资源分散与利用效能不足的难题。学校遵循“纵向衔接实验教学、综合实践周、毕业设计、双创教育等实践环节,横向融通学院间、专业间、课程间资源壁垒”的思路打造实践平台,已建成机械、电子、计算机、化工材料4个校级实践平台,公共体育、公共艺术2个通识教育实践平台及若干院级实践平台。同时专项设立实践教学耗材经费,年生均投入不低于300元,重点保障跨专业共享平台搭建、工程案例研发及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培训,构建起“建得实、用得活、可持续”的实践教学资源保障机制。
成效彰显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重塑”
如今,这场教学改革已覆盖全校所有工科专业,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的优质项目。微电子专业的MEMS传感器项目、机械电子专业的精密机器人设计等,有效提升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数据显示,参与项目的学生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均实现提升。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状态。
“通过完整参与一个实际项目,我不仅扎实掌握了专业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协作解决实际问题。”新能源专业大四学生王同学的话,道出了众多学子的收获。
“教师是改革纵深推进的关键变量。”陈钱表示,学校将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为改革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据悉,中北大学正系统总结改革经验,计划将项目式教学向更深层次推进。未来,学校将聚焦“工程精英 时代栋梁”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传承发扬“右玉精神”中攻坚克难、久久为功的奋斗品格,通过持续性、深层次的教学改革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见效,为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贡献坚实的中北力量。
原标题:中北大学探索贯通四年的项目式教学改革 打通新工程教育落地“最后一公里”
https://finance.sina.com.cn/tjhz/2025-11-12/doc-infxcizc35720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