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琪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下阶段货币政策思路进行了阐述。
《报告》提到,央行将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完善中央银行制度,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和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支持实体经济与保持银行体系自身健康性的关系,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持续稳增长、稳就业、稳预期。
业内专家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行未来政策将继续强调平衡上述四方面的关系。鉴于外部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内需不足,下一步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抓好政策落实,充分释放政策效应。在财政、货币、产业等宏观政策协同配合发力下,全年的5%左右经济发展目标有望顺利完成。
盘活存量金融资源
着眼于保持金融总量合理增长,《报告》提出下一阶段主要货币政策思路: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持续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密切关注海外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变化,加强对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和金融市场变化的分析监测。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引导银行稳固信贷支持力度,保持金融总量合理增长,使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及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金融总量指标既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态,也体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报告》专栏文章强调,要科学看待金融总量指标。前述业内专家指出,过去市场更关注贷款,但在融资结构变化和经济转型加快背景下,应更多关注社会融资规模。
“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宜片面追求贷款规模攀升,若仍只盯贷款增速,既不符合经济规律,也可能导致僵尸企业难以出清、资金空转等问题。”专家表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随着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货币信贷应由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这是对新形势下宏观金融调控的深刻阐述。未来重点在于盘活存量金融资源,提升信贷资产质效。
目前,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已达27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437万亿元。《报告》专栏还指出,基数效应下,未来金融总量增速下降是自然趋势,与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相符。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贷款增速略低也属合理,反映金融供给侧结构调整。
市场人士认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镜像,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实体经济对货币信贷的需求正在变化。单纯对比金融总量绝对增速或一味追求高速增长难以持续。货币金融环境需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未来更应注重盘活低效利用的存量金融资源。
保持合理的利率关系
近期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和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报告》专栏《保持合理的利率比价关系》详细介绍了央行政策利率通过金融体系传导至不同细分市场利率的机制。业内专家认为,保持合理的利率关系是畅通利率传导机制的关键,有助于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减少资金空转套利。
专栏列举了几组重要利率比价关系,包括央行政策利率与市场利率、商业银行资产端与负债端利率、不同类型资产收益率、不同期限利率及不同风险利率的关系。
“经济活动中涉及利率的资产众多,其期限、风险、流动性各异,利率自然存在差异,但理想状态下需保持合理比价关系。实际运行中,金融市场存在阶段性波动,有时因非理性因素及羊群效应导致资产收益波动加剧。”专家表示,未来需加强政策协调,强化利率政策执行,保持合理利率关系,这对于畅通货币政策传导尤为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资本市场回暖背景下,有机构将存款增长放缓视为存款“搬家”至股市。
专栏提到,“在市场化利率体系运行过程中,不同资产回报率及比价关系发生变化,套利机制推动资金流向回报较高领域,消除无风险套利机会,引导银行存贷款、债券、股票、保险等市场投融资活动,促进金融资源配置到实体经济和各类资产上”。这从利率传导角度部分解释了资产配置调整的原因。
但前述市场人士认为,宏观层面上存款“搬家”说法不够准确。居民、企业和非银机构用存款买卖股票,实为存款与股票在不同主体间再分配:买股票者存款减少、股票增加,卖股票者股票减少、存款增加,整体存款大体稳定。股市上涨则带动股票总市值提升,相对存款比重提高。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5-11-13/doc-infxfaki28246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