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都不太乐意亲朋好友来家里借宿?
一、雨夜的来电
晚上八点多,窗外的雨下得正密。
我正给老伴的相框擦拭灰尘,手机在茶几上响个不停。
是老刘——年轻时一起在纺织厂工作的兄弟。
他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雨声的湿润:“老林,明天带孙子来城里参加数学竞赛,能在你家借住一晚吗?”
我握着手机,一时语塞。
目光不自觉地扫过客厅:沙发上是女儿未织完的毛线围巾,茶几上摊着看到一半的旧书,阳台上的茉莉花今晚刚开第三朵。
这个住惯了的小窝,突然要被打破平静了吗?
“附近新开的宾馆挺干净…”话说到一半,我就后悔了。
挂断电话后,我在窗前站了许久。
雨水顺着玻璃滑落,像极了三十年前集体宿舍漏雨时,我们在脸盆接水的夜晚。
那时八个人挤一间房,谁的被窝都能分一半给朋友。
现在是怎么了?
二、老伙计的茶话会
周三下午,社区活动室照例坐满了人。
老周捧着茶杯叹气:“女儿一家上周来住,小外孙把我的老花镜坐弯了。”
他小心地抚摸着镜腿,那副眼镜跟了他十年。
旁边的陈阿姨接话:“我侄女昨天非要给我换新电视,说旧的太小。可那台旧电视是你叔生前最爱看的…”
我们沉默地喝着茶。
茶水氤氲的热气里,每个人都想起些什么。
我想起老伴在世时,家里总是人来人往。
乡下的表亲、进城看病的老邻居,谁都能在我家歇脚。
她总是一边抱怨着“麻烦”,一边往锅里多加一勺米。
现在女儿一家回来,我都会提前帮他们订好酒店。
小孙女曾经仰着头问我:“爷爷,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们来了?”
孩子,正是因为太喜欢,才舍不得让你们受一点委屈。
三、一次失败的留宿
去年秋天,我做过一件傻事。
外地老友带着孙子来旅游,我执意让他们住在家里。
结果孩子打翻了我的药罐,老友的呼噜声让我整夜无眠。
凌晨五点,我悄悄溜到楼下小区,遇见晨练的老邻居:
“家里来客人了?”
我苦笑着点头。
那一刻突然明白,我们不是变得冷漠了,只是更懂得每个人都需要舒适的空间。
就像养花,不是越勤快浇水就长得越好。
现在再有老友来访,我会说:“宾馆已经订好了,咱们白天好好聚。”
没想到对方反而松了口气:“这样好,自在!”
这让我想起女儿的公婆。
每次来看孙女,女儿都给他们订好小区门口的酒店。
亲家母悄悄跟我说:“这样安排真好,早上能多睡会儿,晚上看电视也不用顾忌时间。”
四、一种新的相处方式
如今我慢慢摸索出一些方法。
短期来的,我就帮他们订好住宿;长住的,帮忙在附近租个短租房;纯粹想见面的,就约在家里吃饭喝茶。
上周和老刘视频,他正在宾馆阳台晒太阳:“还是你这样好。上次住老王家,他们一家子早起做早餐,我们都不好意思睡懒觉。”
窗外的桂花开了第二茬。
我给老刘发消息:“下次来还住宾馆吧,我家永远备着你爱喝的龙井。”
人这一生,最难得的不是紧紧靠在一起,而是即使保持距离,心里还装着对方。
五、深夜的思念
昨晚给老伴上香时,我忽然想明白一件事。
照片里的她笑得温柔,就像当年招待客人时那样。
其实她常说:“对别人好,不用委屈自己。”
现在孩子们都懂得这个道理。
女儿给公婆订酒店,反而处得更亲近;儿子每周回来吃饭,但坚持不住家里。
也许真正的亲情,就是让每个人都用最舒服的方式相处。
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停了。
我拿起手机,给老刘发了一条语音:“要不咱们都住宾馆?像年轻时出差那样,聊个通宵!”
电话那头传来他爽朗的笑声。
原来放下不必要的负担,才能找回最初的温暖。
发布于:浙江
https://k.sina.cn/article_6574896440_187e4f53800101ct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