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船舶送出一份特别礼物——邀请26年前捐款140元支持祖国造航母的“小朋友”参观中国船舶集团,并随信附赠福建舰入列纪念手表,回馈这位特殊“军迷”的炽热情怀。

时间倏忽而逝,当年的“小朋友”如今已过而立之年。他回忆道,自己从小就对军事感兴趣,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北约轰炸,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航空母舰是国防强大的象征,是不是我们有航母别人就不敢欺负咱们了?”于是,在父亲的支持下,小小年纪的他分四次给原总装备部寄去自己积攒的140元零花钱。2000年初,原总装备部将他的捐款如数退回,并随信寄来新年贺卡予以感谢、表扬。
“稚子捐舰”,一段双向奔赴的佳话令人动容。这种赤诚而热烈的爱国之情,从来深植于中华儿女心中。正因为强军强国的梦想,一位位功勋科学家“舍小我为大我”无私奉献,千千万万普通人铆着一股劲儿接续奋斗——
犹记得,1927年,革命陷入低潮。在闽西一个小山村,当地群众献铁、献木炭,师傅们不懈努力,乡亲们大力支持,中央苏区第一个红色兵工厂迅速投产,不久就造出了17支“老底枪”和一批土炮、弹药。
犹记得,1940年,“若每人捐一元买战机,日本飞机还能如此猖獗吗?”施剑翘站在被炸后的废墟上振臂高呼,重庆合川掀起“一元献机运动”。短短时间内,仅有74万人口的合川县就募集到45万元献机款。
犹记得,80多年前的南洋,广东籍的学生们挎着花篮走上街头,一朵花给5角或5元都行,最后将卖花所得悉数汇回国内。“前线需要什么,我们就供应什么”,几乎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结?回望历史,中国人经历过国家蒙辱、生民罹难,经历过围追堵截、高压大棒,比任何人都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国弱就要受欺。从“小米加步枪”“空中拼刺刀”,到开国大典上因飞机不够只能“飞两遍”,“器不如人”始终困扰着我们。
1980年,年过六旬的刘华清将军登上美军航空母舰,美方以保密为由,不让参观人员触碰仪器。为了多了解航母,他尽量靠前一点、把脚踮高一点、看得仔细一点。回国后,他直言,“不搞出航母,我死不瞑目”……几多心酸,就会激发几多志气、几多拼劲。
铸造大国重器,捍卫家国安宁。一代代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终于成就了一张张令人振奋的时间表——
看“走向深蓝”:2012年11月,辽宁舰服役不到2个月,第一架舰载机起飞成功;2019年12月,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2022年6月,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命名。如今,福建舰正式入列,中国海军远海综合作战能力有了根本性提高。
看“鹰击长空”:歼-20战机,2016年首次在航展上公开飞行展示,2018年开始列装空军作战部队,2022年已遍布“东南西北中”,列装越来越多,飞得越来越远……近日,守护祖国空天76载的人民空军,在生日当天又上新了“攻击-11”。有网友调侃,“五角大楼旁边的披萨店又该加班了。”

举国心如是,同看万里滔。今昔对照,豪情升腾。有了大国重器、“钢枪”“铁盾”,中国人就能在世界上挺直脊梁。14亿多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
国家、民族从来不是宏大抽象的概念,而是生长于普通民众的内心深处。从“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到“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再到“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这份深厚联结,这份信任期待,是托举中国一路前行的坚实底气。
图源:@中国船舶、视觉中国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5-11-11/doc-infwzrrv1951730.shtml